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是對教育對外開放的一場大考。疫情不僅給正常的教育合作交流按下“暫停鍵”,而且給跨國(境)流動的各類學生、教師的健康和學習、工作、生活帶來嚴峻挑戰(zhàn)。
得益于聯(lián)防聯(lián)控機制的嚴防死守以及疫苗的大規(guī)模接種,如今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,各級各類學校逐漸恢復正常教學秩序。但疫情帶來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。一位中外合作大學負責人介紹,“疫情帶來的影響十分深遠,涉及發(fā)展理念、人才培養(yǎng)、課程設置各方面”??傮w來說,疫情雖然給中外合作大學帶來一些現(xiàn)實困難,但也催生出一些新的機遇。在疫情的無意推動下,“面向未來的教育”有了更清晰的模樣。
布局線上教學 探索創(chuàng)新形態(tài)
疫情突然來襲,怎樣確保教學正常開展,成為中外合作大學面臨的首要問題。
按照西交利物浦大學執(zhí)行校長席酉民的話來說,當時的狀況是,疫情突然暴發(fā),線上教學迫在眉睫。但對于在線教學,“大學沒準備好,老師沒準備好,學生沒準備好,社會沒準備好”。
在這種情況下,中外合作大學基于過去幾年的數(shù)字化探索經驗,積極籌備運作,開展教師培訓,一夜之間把所有課堂教學搬到了網上。
“從辦學初始,我們就瞄準未來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技術,建立了數(shù)字技術實驗室,幫助教師通過數(shù)字技術開展教學。同時,我們開發(fā)了自主知識產權的網絡化教學管理支持系統(tǒng),在疫情之前就有了充分準備?!毕厦裾f,在提前布局好的數(shù)字技術體系支撐下,西交利物浦大學500多門課程全部上線。
理論課程容易開設,但線上教學如何做實驗?在昆山杜克大學,為了讓學生完成自然科學課程的部分實驗,學校努力創(chuàng)建“虛擬實驗室”?!疤摂M實驗室”允許學生查看、進行實際操作和計算。此外,教師會在實驗設計、數(shù)據(jù)分析和撰寫實驗報告等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。
沒有面對面的師生互動,學生疑問如何得到解答?為保障線上教學的學習效果,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給每門課程設置了答疑時間,教師會通過當場講解或者線下郵件集中回復的方式解疑釋惑。
中外合作大學師生處于全球各地不同時區(qū),難以在同一時間完成同一門課程。為了合理安排學生學習時間,大部分學校將所有課程進行視頻錄像,并通過平臺分發(fā)給學生,方便不能參加課程直播的學生觀看課程回放。
疫情暴發(fā)后,針對“網絡教育是應急舉措還是長期趨勢”這一問題,教育界有過一些討論。席酉民認為,答案是后者。基于這個判斷,西交利物浦大學在去年5月面向全球啟動了“學習超市”。作為一個獨特的創(chuàng)新平臺,“學習超市”將引入世界范圍內優(yōu)質的在線教育資源和外部教育品牌及研究成果,并與有特色的大學實體校園相結合,探索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未來大學新形態(tài),服務于個性化終身學習。“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大的超市,既可以線下體驗,也可以線上購物,我們的‘導購’會根據(jù)每個人的目標和需求,例如短期某門課程學習、學位教育或終身興趣等,幫助學習者設計出一個綜合的教育方案,并安排相應的導師,幫助學生實現(xiàn)教育目標?!毕趺裾f。
危機中總是孕育著新機。疫情加速了學校對未來教育的布局。席酉民說:“如果沒有疫情,我們的在線教育舉措可能還會推遲一兩年,但疫情讓學校的長期部署加快落地?!?
緩解師資壓力 加快全球招聘
網絡雖有便利性,但大學實體校園的價值是不能代替的,面對面授課仍是大學最重要的教學渠道。目前為止,疫情給線下教學帶來的影響還未消除。
中外合作大學的一大特色,就是面向全球進行教師招聘。去年,疫情給外籍教師回校園帶來一些困難,導致學校一定程度上面臨線下教學師資短缺的壓力。
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教師團隊中,超過90%為外籍教師,分別來自以色列、美國、加拿大、英國、希臘等國家。因此,疫情對教學秩序造成了較大影響。學校負責人介紹,隨著疫情基本得到控制,去年年底,外籍教師陸續(xù)回校,學校恢復了線下教學,教學秩序基本恢復正常。但目前,學校的外籍教師并未全部返校。
因疫情防控,簽證申請程序較之前更為復雜、用時更長,一些外籍教師無法在本學期開學前按時到校。外加機票預訂緊張以及入境后需要隔離等原因,一些外籍教師在新學期前幾周仍采用網上教學的模式。
昆山杜克大學也一直與政府機構緊密溝通,協(xié)調入境簽證、轉機和隔離觀察事宜,幫助教師和行政人員從海外返校。
席酉民介紹,去年下半年,盡管學校做了很大努力幫助教師回到校園,但依然有少部分教師包括一些新招聘的教師無法返校,導致部分課程仍需網上進行。至今,因疫情和管控,大部分國際學生無法回校,有上千人散布在世界各地,學校也在和各個方面對接,在遵循中國防疫政策的情況下盡可能幫助學生盡早回到校園。
疫情使一些過分依賴教育產業(yè)的國家面臨嚴峻挑戰(zhàn),例如澳大利亞、美國、英國等。中國留學生無法出國就讀,導致外國部分高校面臨財務壓力,很多學校采取裁員舉措,面臨倒閉和破產的風險。這客觀上說,給中外合作大學帶來一些機遇。尤其在師資招聘方面,很多全球優(yōu)秀學者將目光轉向了中國學校。“例如,我們人文學院年前面向全球招聘3個教授崗位,申請者達200多位,都非常優(yōu)秀。”席酉民介紹。
“當前全球化遭遇逆流,在國際化的新形勢下,中外合作大學的發(fā)展面臨不小的挑戰(zhàn)和全新的考驗,需要匯聚眾智、形成合力,找準關鍵問題,及時提供解決方案?!痹诘诹鶎弥型夂献鞔髮W聯(lián)盟理事會會議上,溫州肯恩大學校長王立表達了對中外合作大學未來發(fā)展的期待。
承擔社會責任 重視培養(yǎng)質量
據(jù)了解,為緩解疫情導致的出國留學受阻問題,去年教育部推動94個中外合作舉辦的大學、機構和項目臨時擴招,共錄取3031人。
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對出入境的影響,紐約大學錄取的部分中國籍學生難以在2020年秋季學期按計劃前往紐約就讀。為此,上海紐約大學積極響應,通過Go Local(就近入學)項目接收身在中國且無法前往紐約大學的學生就讀。參加項目的學生仍可以參加母校園開設的線上課程。而擴展校園的部分課程則充分利用“上海紐約大學數(shù)字教學工具包”,以線上或“線上+線下”混合模式開展教學。為了應對臨時擴招項目帶來的師資需求,上海紐約大學從全球招聘了28位新教師。
針對教育部的擴招安排,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快速響應,積極和合作辦學的外方院校溝通招生方案,并在確定招生錄取模式和要求之后,迅速向社會發(fā)布,組織招生宣傳工作。負責人介紹,由于學校是全英文授課的純理工科研究型大學,對學生的數(shù)理基礎和英語水平要求比較高,在招生時,學校安排筆試和面試環(huán)節(jié)對學生進行考核,爭取從中錄取到合適的申請者。最終共有27人通過此方式被錄取并報到入讀。
“作為中國大學,我們自然要幫中國學生和家長解決困難,這是我們的首要考慮。”席酉民說,在教育部政策發(fā)布后,西交利物浦大學第一時間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協(xié)商溝通,說服英國利物浦大學給臨時擴招的學生授予學位。學校原本對外承諾開放150個名額,但收到了將近3000份申請書??紤]到學生和家長的迫切需求,學校綜合考慮住宿等條件,最終錄取了500多名學生。
疫情之下的擴招,充分體現(xiàn)了中外合作大學的責任擔當。雖是臨時舉措,但對教育質量的要求絲毫不放松。
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負責人表示,擴招的這批學生中有學業(yè)背景比較好的,讀起來相對比較輕松,也有一部分學生在數(shù)理基礎方面有所欠缺。針對這些學生,學校提供了更多的課業(yè)輔導。
席酉民介紹:“這批學生和通過高考招收的中國學生、通過國際市場招收的國外學生有所不同,他們在語言方面的優(yōu)勢大,適應國外教學方法,學習主動性強,但沒有經歷過高考,在數(shù)學、物理基礎方面弱一些,學校在招生時根據(jù)他們的特點做好了預案?!?
疫情下,“在地留學”成為新的趨勢。與此同時,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考慮到中國大學就讀。
截至1月3日,昆山杜克大學收到全球100多個國家1800余名國際學生遞交的本科入學申請,2025屆國際學生申請人數(shù)較去年增長一倍。國際學生招生錄取院長杰西卡·桑德伯格(Jessica Sandberg)表示,在本屆招生過程中,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表示,中國是他們的首選留學目的地。過去一年,中國應對疫情的成功經驗及疫情期間經濟的快速復蘇,令他們更期待到中國學習。
(本報記者 韓曉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