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立夏有三侯,一候螻蟈鳴,二侯蚯蚓出,三候王瓜生......”為弘揚“五四”青年精神,傳承“立夏”傳統(tǒng)文化習俗,4月28日,北侖區(qū)大碶社區(qū)教育學院靈巖社區(qū)分院開展“立夏織愛 與你‘童’在”主題活動,靈巖社區(qū)的青年志愿者帶領(lǐng)著戶籍兒童及外來兒童一起學習二十四節(jié)氣之立夏習俗,感受濃濃的立夏氛圍。
立夏秤秤人,來年不生病
在社區(qū)特色文化禮堂長廊——靈巖霞蔚中,伴隨著紫藤花香,傳來一陣陣歡聲笑語,原來是一群可愛的小朋友們和青年志愿者們一起,體驗特別的立夏“稱人”活動。只見長廊中擺放著一把古老大桿秤,大秤下面吊一只竹籃,被秤的小朋友坐在竹籃當中。架起大桿秤的是一根粗粗的木棍,需要兩位青年志愿者的肩膀一同抬起來。其中一人用秤砣打秤,然后需要高聲把被秤人的體重報出來,場面十分有趣。立夏秤人輕重數(shù),秤懸梁上笑喧閨。孩子們天真爛漫的笑容,清脆歡樂的笑聲,感染了現(xiàn)場的每一個人。傳說“立夏秤秤人,來年不生病”,等夏天過去之后,還要再秤上一次,和之前的體重做對比,借此查看健康情況,可以及時調(diào)理身體。以此許愿疫情早日結(jié)束,愿山河無恙、人間皆安,愿我們都能沐浴在陽光下,奔赴在夏日中。
互贈疰夏繩,融合你我他
動感十足的“稱人”活動過后,青年志愿者接著帶領(lǐng)小朋友們編織“疰夏繩”,先剪出一個圓形紙板,在紙板中間戳一個小洞,邊緣均勻分為8塊剪出8個小縫隙。將整理好的7根彩線從圓形卡紙中間的小洞穿過,分別用卡紙上的縫卡住,。將一個空的縫隙處朝正上方,選擇順時針放下距離縫隙的第三根毛線卡到原來的縫隙處。一直重復這個步驟,不一會兒,立夏繩手鏈逐步編制成功。舊時,民間用七彩絲線編成疰夏繩,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處,寓意消災祈福不得疰夏病,絲線被稱為“疰夏繩”亦稱“長命縷”?;顒拥淖詈?,戶籍兒童及外來兒童兩兩結(jié)對,互相為對方送上自己親手編織的疰夏繩,以“融合你我他”的美好寓意定格此次立夏主題活動。
靈巖社區(qū)借此“五一勞動節(jié)”、“五四青年節(jié)”及“立夏”三節(jié)之際,別開生面地聯(lián)合青年志愿者、戶籍兒童及外來兒童,開展富有趣味的民俗活動,在傳承和推廣寧波本土立夏的習俗的過程中,致力于創(chuàng)新融合工作方式方法,以點帶面,增強外來人口的獲得感和歸屬感,廣泛吸收社會力量推動新老北侖人的互動共建、共治、共融。(葉露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