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學能力比賽已成為職業(yè)學校的固定賽事。每年參賽,從選手確定到圍繞參賽選手的團隊組建,從磨上課、磨方案、磨PPT、磨教學視頻、磨現(xiàn)場問答到請相關專家來校進一步指導,一個“磨”字凝聚了教師的多少心血?市賽、省賽、國賽一路下來,消耗多少人力物力姑且不論,單就參賽教師來說要經(jīng)歷多少“磨”?個中滋味恐怕“不足與外人道也”!
平時與職教同人交流時,筆者聽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:一種意見認為,教學能力比賽是促進教師成長、展示能力和水平的平臺,對教師的幫助很大,不可或缺。另一種意見認為,比賽的初衷是好的,但從實際情況看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比賽難度過大、打磨包裝過度、衍生比賽利益鏈、干擾教學秩序等不良傾向。
筆者梳理了教學能力比賽存在的問題清單:
應賽不當,使比賽成為少數(shù)人的事。有專家認為,盡管比賽方案仍需要改進完善,但我們不能否認,舉辦方的指導思想是正確的,初衷是好的。許多問題出現(xiàn)在應賽舉措方面。也有職教同人認為,很多學?;A性工作沒有做好,沒有充分發(fā)揮比賽的正向功能,沒有用好這一抓手,使得比賽成為少數(shù)人的事。
比賽趨向功利,出現(xiàn)了異化現(xiàn)象。這主要表現(xiàn)在:比賽與政績掛鉤,使學校不能以平常心看待參與比賽,出現(xiàn)了拼獎項、找關系等功利現(xiàn)象,因此比賽需要糾偏、降溫。同時,過度“打磨”的現(xiàn)象似乎愈演愈烈,據(jù)說已經(jīng)有培訓機構專門做“比賽”的“生意”了,用“包辦、代辦”的做法獲利,這種行為是有關評選文件明文禁止的。當然,找一些有水平的專家和骨干教師幫助參賽教師理思路、明方向、補短板、促進成果凝練和轉化是完全必要的。但是,筆者也了解到,一些學校沒有刻意找專家指導備賽,也取得了不錯的比賽成績。
賽事太多,將對教學造成干擾。以比賽為抓手達到提升教師教書育人的能力,這樣的指導思想無疑是正確的。但目前職教領域的賽事太多,且不說學校自行組織的“技能節(jié)”“技能比賽月”等賽事,單是貫穿全年的大賽就有“職業(yè)院校技能大賽”“教學能力比賽”“班主任能力比賽”“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比賽”“文明風采大賽”等。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(nèi)“擁擠”的賽項有些鬧騰,已對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造成干擾。職業(yè)教育能否安靜一些?
那么,職業(yè)學校的各種賽事怎么改進呢?筆者有如下思考。
教學能力比賽能不能進一步優(yōu)化?理想的比賽應該引導教師“精力下沉”,回歸課堂,回歸學生,靜心教書,潛心育人,真正落實“以賽促教、以賽促學、以賽促改、以賽促研”的指導思想;如果比賽出現(xiàn)偏差,趨向功利,必然導致教師“眼睛向上”拼獎牌、爭名次。因此,比賽方案可以進一步優(yōu)化,引導一線教師重視日常教育教學。
為了讓比賽更好地促進日常教學工作,筆者認為,要從改進機制上下功夫。一是要更加突出比賽的“展示”功能,讓優(yōu)秀教師“被看見”,讓獲獎選手有榮譽感、成就感,讓獲獎教師的做法成為其他教師學習的榜樣。二是建立評委回避制,即當年的評委不得參與對參賽學校和教師的指導。比如,可以建立比賽的評委庫,每年參與評審的評委名單向全社會公開。這樣做的好處有三:一是有利于提高評委的社會地位、公信力和權威性;二是有利于對評委不得參與對參賽學校的指導予以監(jiān)督;三是評委拒絕學校的邀請也有了政策依據(jù)。
由衷期待教學能力比賽能真正賽出教師的成長,因為比賽的目標不是名次和獎牌,而是讓教師更加優(yōu)秀。筆者也想說,比賽是教師成長的途徑之一,但更重要的成長是教師把精力用在日常教學上,能夠走進學生,精心備課,堅持反思,這才是通向“羅馬”的金光大道。
(作者劉景忠 系江蘇省徐州財經(jīng)高等職業(yè)技術學校原副校長)